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运用好 “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
近年来,生活服务业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新体验,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去年7月,由中国信通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服务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达38%,在三次产业中数字化水平最高、转型速度最快。
但是,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红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促进生活服务业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更好服务消费者?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规范平台的用工及发展模式;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专项补贴,有效降低转型成本;继续适当延续和调整生活服务等行业免征增值税政策。
服务业纷纷“上线”
“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迅猛发展,买菜、点餐等业务纷纷‘上线’。特别是去年以来,线下经济也加快了与线上经济的融合,网约车、快递、外卖配送、网约家政服务等业务量大增。”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局邮件接发员柴闪闪作为从业者,对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有切身感受。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疫情推动了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了线下场景线上化。数据显示,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却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9%。
“后疫情时代,线上服务等新业态将延续强劲增长势头。未来,从消费端向供给端传导,从单点突破向全链条扩散覆盖,将成为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这一过程中,将会诞生一些大型平台企业。”王一鸣委员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认为,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引擎。未来生活服务业将形成“大平台+全产业链数字化”的发展模式,数字经济平台将成为带动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升级的核心动力。
平台服务质量待提高
平台强迫商家“二选一”,在线订票或打车平台针对消费者进行大数据杀熟……
这些熟悉的“场景”,暴露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问题,这些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张兆安今年重点关注的问题。张兆安代表认为,这类行为直接侵犯了中小企业、商家和最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破坏了数字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
另一方面,“平台企业缺乏集成式、低成本的数字产品服务影响了服务业的数字化水平。”姚劲波代表说,很多平台企业业务项目少,很少有能涵盖保洁清洗、保姆月嫂、搬家、维修等众多服务项目的,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整体配套的优质生活服务解决方案,进而影响了消费者的线上体验。
“随着平台业务的快速扩张,很多企业都期望找到轻资产运营的方法,众包业务形式开始兴起。众包员工不直接与平台签订用工合同,一旦出现服务问题消费者维权难。”柴闪闪代表表示,平台用工关系不明直接影响了平台服务质量。
此外,“生活服务业存在大量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它们缺乏‘上云用数赋智’的能力。”姚劲波代表说,“比如我国传统农贸市场商户较多、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单靠市场行为很难推广。”
规范发展需要多方发力
不少受访代表委员认为,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对经济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对此,他们也就促进服务业数字化的规范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张兆安代表指出,强化互联网领域的反垄断立法、执法,应是下一步互联网监管领域的重点。他建议,加快平台经济反垄断立法执法,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规范平台的用工及发展模式。”柴闪闪代表说。
“构建商业体系,鼓励平台企业投入研发数字化转型产品。”姚劲波代表则建议,有关部门为提供解决方案及服务的平台企业给予专项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其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培训从业人员,夯实转型基础。
由于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长周期、大规模的数字化转型投入,姚劲波代表建议有关部门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保障力度,对企业上云、购买数字化转型设备、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尤其针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专项补贴,有效降低转型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建议,进一步提高稳岗补贴扶持力度,继续适当延续生活服务等行业免征增值税政策。
王一鸣委员则指出,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还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但新基建不是政府包揽,而应鼓励平台企业参与,促进新基建与终端需求更好衔接。“一方面,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PPP模式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应为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和公共服务。”(记者 甘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