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足口病,大家都不陌生。以往在广东入夏后,随着湿热天气,病毒增长,最让家长们头痛的就是小孩患上手足口病。今年因为新冠疫情,戴口罩、勤洗手成为“每日必备”,手足口病貌似减少。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张又祥介绍,根据往年的流行趋势判断,广东每年有两个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4月至7月和9月至10月。今年相比往年,门诊接诊病例数的确明显降低,但家长仍需保持警惕。
如果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5岁以内儿童出现皮疹、发烧等症状,家长须多留意。
发热、手心脚心出现红疹,考虑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并伴有咽痛等症状,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后期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张又祥主任特别提醒家长,在新冠疫情期间,当孩子出现发热、咽痛、呕吐等症状,不要紧张误判,还要重点看一看手心、脚心是否有明显的红疹。如果有的话,很可能就是手足口病了。
此外,他也强调一点,有的患儿四肢或身上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红疹,只是口腔里有疱疹,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关系非常近,因为导致这两种疾病的都属于一个大类病毒,只是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含有多种,而疱疹性咽峡炎则主要是其中一种。
手足口病大部分是轻症
张又祥介绍,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手足口病病人呼吸道分泌物(鼻涕)、口水、大便、皮肤的疱疹里面都有病毒,当健康的孩子经口摄入这些病毒,就很有可能感染。
部分病毒可以经过呼吸道传播,比如患儿打喷嚏时,健康的孩子正好吸入了病毒,也会导致得病。另外,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张又祥介绍,手足口病潜伏期约3-5天,属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都是轻症,病程约5-7天后都能自行恢复。但感染了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的部分患儿会出现重症,3岁及以下的孩子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较大,死亡病例也集中在这个年龄段。
因此,他提醒家长们,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确诊了手足口病,出现了持续高烧不退(38.5℃以上、24小时以上),即使口服退热药也很难退热、四肢出现抖动甚至抽搐、精神萎靡或者昏迷等症状,都是在发出重症预警,应及时来医院就诊。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勤洗手
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呼吸道飞沫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传播。
因此,张又祥主任提醒,一定要勤洗手!不但要给孩子勤洗手,照顾孩子的家属也要重视卫生。成人往往是病毒的携带者,自己不发病,但会传染给孩子。“大人从户外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再去接触孩子,尤其是在为孩子喂食和清洁口腔时。”
需要提醒的是,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建议家长带6月-5岁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毒疫苗。为了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在孩子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张又祥主任特别强调,手足口病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尽相同,即使之前得过手足口病,也还是有可能再次患手足口病。因此,每年接种疫苗也很有必要。
(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袁友芬 李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