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张文宏
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到控制,中国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尽管目前疫情尚未完全结束,但国家已经在边“打仗”边建设。这些基于各国防控措施以及防控效果总结的经验,有助于我们从就医体系和社会动员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城市公立医院:强化两个学科和一项能力
在全国公立医院系统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学科,强化感染科和临床微生物科体系的建设,这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争取把这个体系建成一个平战结合的网络体系,一旦出现成簇性病例,我们立即采取边申报边隔离。
一般等待疾控的鉴定都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期间,根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求,医院可以率先建立隔离体系和救治体系,为突发性传染病的救治争取时间窗口。这个体系除了硬件上有隔离病房外,还要有一群具备良好感染性疾病防控知识的队伍。这一点无论美国,还是新加坡,都是非常强的。我们今后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培养一支医院公共卫生正规部队。
我们还应该极大地强化一线医院的疾病识别能力。今年,华山医院依靠感染科和临床微生物科的团队,完成了上海第一例输入性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此前还成功完成了输入性非洲锥虫病、跨物种猪疱疹病毒的诊断与鉴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第二波高峰的首例患者筛查与鉴定等工作。
医院层面的感染与临床微生物学科体系建设,可以作为国家疾控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可以在疫情暴发之前做好预警工作。这是公共卫生体系里的第一道关口。中国有极为强大的公立医院网络,目前基本具备实现这个网络体系的硬件条件。
县级医院:借助平台组织,打通会诊通道
从救治能力上看,县级医院应该是本次疫情防控的另一个前沿阵地和重要战场,在县域内的疾病防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县级医院在防疫中的不足也尤为明显。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学科体系建设,即大多数医院的感染与传染病科非常薄弱,仅能应付病毒性肝炎的日常门诊。部分单位虽然也承担结核病的日常诊治,但是应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能力薄弱。而且独立建制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也比较缺乏,呼吸专科人才队伍缺乏,医师专业能力尚待提升。
因此,可以借助全国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联合体,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中国基层感染性疾病、呼吸疾病防治联盟等平台组织,打通县级医院与省级、国家级医院之间的通道。
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优势,畅通省级定点医院与各市定点医院会诊网络,实现确诊病例市级专家会诊全覆盖、重型病例省级专家会诊全覆盖,及时发现和诊治危重症患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疗机构-区域传染病救治中心形成三级网络,完善其中的公共卫生响应学科队伍建设,将极大地增强早期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效率。而这支队伍同样也是对现有的以疾控中心为主体的公共卫生队伍的有力补充,能为传染病早期的整体防控提供助力。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完整的、能迅速被激活的社区网络
从就医体系的建设而言,必须建设完整的、能迅速被激活的社区医疗机构网络。
社区和乡镇(村)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筹兼顾,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又要完成日常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卫生健康服务的连续性,发挥了居民健康“守门人”和新冠疫情“网底”的双重作用。
疫情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社会动员和社区沟通机制也至关重要。在社会动员方面,在联防联控基础上,需要对社区基层医疗体系进行激活,与区域性发热门诊进行对接。同时,应迅速对相关医务人员开展专病防控培训,并设置留观病房。要第一时间对区域内感染危重症、呼吸危重症科,以及综合重症医学科的力量进行梳理与培训,迅速为社会提供重症医疗资源,避免在病例数大量攀升时发生医疗挤兑。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创新性的方舱医院策略是中国担当和中国智慧的体现,其总结的建设管理实战经验可以作为一种应对疫情的战略储备手段,加入到各地平战结合体系的预案之中,在必要时启动。
在社区沟通方面,社区民众对防控政策的理解和配合是万万不能缺位的,及时、客观、接地气的科普宣传在疫情防控中至关重要。除了舆论关注的传染病特点和危害,最新的防控政策、防控体系、希望民众配合的行动都是极其重要的科普要点。最贴近一线的、来自公立医院及疾控中心的专业队伍是这些科普信息的重要来源。
此次疫情中,我们可以发现,科普一旦脱离了群众,就容易曲高和寡。只有讲老百姓听得懂的科普,才能更好地被接受和采纳,真正达到全民教育的目的。
欣喜的是,我国已经在同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以上海为例,2020年4月7日发布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其中充分融入了联防联控、平战结合的思想,涵盖体系、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经历了新冠疫情,对未来建设全球最安全国家、最安全城市的目标,我们应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