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肝功能影响

       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及肝功能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的病理基础为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脂质蓄积,患者并无过量饮酒史,其他引起肝细胞内脂肪堆积的因素是其主要原因。在欧美国家,NAFLD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改变,中国 NAFLD 发病率也逐年升高。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NAFLD 会导致肝硬化及严重肝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而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欠佳。本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强肝胶囊治疗 NAFLD 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二、研究方法

门诊诊治的NAFLD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酒精性及脂肪肝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指南”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恶性肿瘤、急性炎症、先天畸形,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其他类型肝脏疾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片 20mg口服

观察组:阿托伐他汀钙片+强肝胶囊 口服1.2g/次,3次/d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

三、研究结果

1.观察组治愈4例,显效17例,有效17例,无 效 2 例,治疗有效率为 95.0% ; 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77.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肝区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皮肤黄染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比较

1742801787636

2.治疗后,2 组 ALT、γ-GT 及 TG 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 P < 0.05) ,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1742802068862

3.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肝/脾 CT 比值分别为( 0.65 ± 0.16) 和( 0.67 ± 0.24);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肝/脾 CT 比值分别( 0.97 ± 0.22)和( 0.78 ± 0.21) ,2 组肝/脾 CT 比值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四、研究结论

NAFLD 主要是由于脂质代谢障碍而导致肝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隐源性肝硬化的病因之一,包括单纯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严重影响患者健康。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或因素引起的病变,预后多数为良性病变,如脂肪长期过度蓄积于肝内,约1/4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少数患者可发展为不可逆

性肝硬化,甚至肝癌。

中医理论认为,肝脾气虚为脂肪肝之根本,表现为痰饮、气滞、血瘀及湿热。主要原因为七情内伤致肝疏泄失职,水湿内停,脾运化无权,或久卧久坐,体胖痰盛,或过食肥甘厚味,伤食碍胃,痰浊

内生,气滞血瘀。近年来随着肥胖、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的高发,其患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应予以高度重视。

强肝胶囊组成方剂为当归、郁金、板蓝根、泽泻、黄芪、党参、山楂、茵陈、生地、甘草、芍药、山药、秦艽、神曲及丹参等。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泽泻、板蓝根、秦艽、清热利湿而起到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 黄精、山药、党参、山楂、白芍药及神曲能发挥补脾养血功效,具有消脂作用,且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丹参改善微循环,

增加肝血流量作用,其煎剂对实验性动脉硬化的动物尤其是鼠和家兔有降血脂的作用; 甘草、郁金及黄芪能益气解郁,进而提高耐缺氧作用; 当归活血化瘀,增加肝脏细胞脂质代谢及肝小叶血流,增强胶原酶活性,阻止星状细胞活化; 丹参、生地黄 合用还具有拮抗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强肝胶囊能改善患者的肝/脾 CT 比值以及症状体征,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并明显降低三酰甘油水平,其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需要注意的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强调要求患者进行适度的锻炼及饮食结构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郝丽红.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肝功能的影响

[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5,19(1):126-127.

1667007417980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