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医务人员更安全的执业环境

□首席记者 姚常房

今年9月17日是第二届世界患者安全日,活动主题为“卫生工作者安全:实现患者安全的首要任务”。走过新冠肺炎肆虐的寒冬和初春,2020年更多人重新认识了医务人员,也意识到他们的安全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性。“防刺白大褂”背后近日,网售防刺白大褂成为舆论热点。记者打开网上一个防刺白大褂销售页面,上面写道“颈部防割、全身防刺”,显示月销量158件。有买家留言:“只希望衣服是在意外来的时候抵御一部分伤害,救死扶伤依然是我的第一要务,但也希望能够保护好自己,不让家人担心。”抛开防刺白大褂本身的是是非非,其背后隐藏的医务人员安全焦虑更值得社会深思。然而,除了暴力伤医、杀医这种极端事件外,医务人员的安全也体现在更多方面。“不能只盯着医生是不是被打了,还要用广角看待这个问题,看得更深一些。”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执业安全更重要。医务人员执业安全在2020年更加显眼。2月24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新闻发布会上,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说,注意到在一些特殊场所和一些特殊人群当中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比如说医务人员的感染,全国有3000多名医务人员感染。分析认为,这与疫情高峰时期,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各种防护设施的保障、开设定点医院和其他医疗救治设施时相应配套的磨合和完善、医务人员长期工作疲劳、防护程度不足等可能都有关系。回到普通的日子,威胁医务人员安全的事件还有不少。其中,锐器伤是受访者普遍提到的一种,也是临床医务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每年超过200万名医务人员因工作原因患上传染性疾病,其中乙肝37.6%、丙肝39%、艾滋病4.4%,这些均由针刺伤引起。”每年9月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月,今年医院制作的微视频里如此介绍锐器伤的危害。该院副院长王平说,今年还做了另外两个小视频,分别是疫苗接种和医院安检。“有家肿瘤医院化疗药物用得比较多,它们做了一个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办公室的杯子上面都会找到化疗药。但是目前为止,大家对这些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高晓东教授说。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危险,还有一处看不见却杀伤力极大的风险——心理安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回忆,在武汉抗击疫情时,因为天冷,很多医务人员感冒了。而感冒症状跟新冠肺炎太像了,因此大家都很惶恐、紧张。这个时候,有问题的赶紧做核酸检测,“否则心理很容易崩溃,整个身体就不行了。每次做完核酸检测,人都看着更精神了”。不过,现在马昕很怀念当时战斗的环境。“太纯粹了,医生可以放开手脚去救治患者。除了院感暴露、体力过劳、精神压力外,其他方面都空前的好,医患和谐,处处都是赞扬之声。等回到日常工作中后,又跟社会紧密接触,很多东西都会迎面而来。”“刀尖上的医嘱”有时候,医务人员会有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举动。高考结束后,一名男生被确诊为生殖细胞瘤。虽然手术很顺利,病人恢复也不错。但是主治医生面临了一个左右为难的问题:要不要放疗?“按照指南,肯定要放疗。但是,一旦放疗,大概半年或一年以后,男孩的认知功能不可避免地会减退,以后读书会受到影响。如果不放疗,复发了怎么办?”类似的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遇到了不只一次。“今天患者家属问怎么办,我也在犹豫。”不过,吴劲松最后还是劝家属暂时不放疗,先完成学业,“因为肿瘤已经切干净了,病人有可能5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会复发。正常完成学业以后再放疗,或者等以后病情有变化再去放疗,都行。”给出这样的建议,对吴劲松来说是很难的。“这已经超出了指南范围,如果未来产生了不好的结果,打官司的话,我肯定赢不了。”吴劲松说,在一些个体化的救治过程中,风险平衡难度很大,很多都是“刀尖上的医嘱”。不过,“这种情况下,我更愿意选择敞开心扉跟病人沟通清楚,放在桌面上,医生、患者、家属一起选择。”这个办法吴劲松尝试了10年,自觉有效,因为“从来没有病人找过我的麻烦”。然而,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除了医务人员自己摸索解决办法,医院、政府更应该主动作为。方来英建议,医院应为医生提供法律援助。医师责任险保的是责任事故,那如果医师没责任呢?每家医院都要有一套制度化的安排,保护医务人员的权利。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的患者安全日之际专门针对决策者、监管者等提出了要求,比如要制订、更新和执行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的政策和立法,确保提供适当和足够的个体防护装备和手卫生用品,以及提供支持性安全工作环境和充足资源等。在我国,6月1日起施行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国家采取措施,保障医疗卫生人员执业环境。为医务人员做“减法”“要科学安排医生的劳动强度,不能说医生能看100个号,就让他看100个。这也是为了保护医生的安全。否则,累极了就容易出问题。”方来英说。马昕也不提倡不休息、连轴转。他说,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病人不负责任。只有医务人员身体、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而不是盲目往前冲。然而,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是一件目前很难改变的事实。“当下,整体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大医院医务人员疲劳程度更严重。很多人周一到周五既要出门诊、做手术,还要会诊,周末还有学术交流,压力都很大。”王平说,事实上,很多医院管理者都认识到了医务人员的疲劳问题,但是似乎又没有办法扭转。在整体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合理排班十分重要。马昕说,在武汉抗疫的时候,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很大,人员也有限,必须通过排班把每个人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好。2月22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有一条是:对长时间高负荷工作人员安排强制休息。疫情结束后,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和疗养休养,并适当增加休息和带薪休假时间。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保证医务人员合理劳动强度,这一点也不应丢掉。如果不能减轻工作上的压力,精神放松也是保护医务人员的好办法。马昕说,在武汉,积极创造愉快、正向的激励环境,大家经常一起开会,聊聊工作、讲讲故事、说说心路历程,有什么事倾诉出来。不能当面聊的,就打电话聊,“说出来,很重要”。有位院长上任前曾问方来英有什么嘱咐,方来英说,就一件事:夜班急诊手术,医生下手术台后,能喝上一碗热汤、吃上一口热菜,就行了。方来英认为,医生应该以患者为中心。而院长应该以医生为中心,做好“服务”。比如要把医生的执业安全环境搞好,建立起尊重这种职业的文化。医务人员也要为自己做“减法”。方来英说,医务人员要主动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如何降低?基本功很重要,要常抓不懈。他建议,所有医生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要到急救中心接受培训,练基本功。同时,树立和培养安全意识,不放过每一个小细节,比如手卫生。采访中,马昕还特别说,保护医务人员安全,要做的事情很多,也很琐碎。但是,最重要的是多一份了解,多一份理解,“不要太吹毛求疵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